千山攔不住 向東渠常清

【范丞丞粉色头发】
1970年9月17日♂♂,向東渠工程正式動工┊◇,渠道總長85.81公里⌒,18座石拱渡槽7335米┊⊿。 圖為晨曦中的「向東渠」俯拍及局部特寫☆∵﹡。 小學生利用暑假抬石子支援工地∴。 圖為「向東渠」里流淌的汩汩清水□﹡。 車頭嶺8萬立方米土方靠肩挑過陡坡⊙。 攻堅克難⌒,設計新式拱架吊裝土絞車▽。 為節省材料、集中勞力∟﹡□,向東渠在建設過程中採取分段砌拱△π□。 49年前♂∟,福建雲霄、東山兩縣5萬多名幹部群眾△☆,用「一釺一錘」「肩挑鋤挖」的方式⊿,逼水上山∟⊿⌒,穿嶂越澗∵◇↑,建成了「江南紅旗渠」——向東渠▽△π,這條長85.81公里的大型引水工程?⊙,宛如長龍橫跨▽▽π,吞雲吐水△∟,至今滋養着雲東大地的父老鄉親♀。 「守着漳江種旱田」是雲霄縣的真實寫照?,橫貫全縣的漳江水滔滔不絕┊♀,卻因河床低無法灌溉農田♂,完全靠天吃飯∴♂﹡。東山縣更是白沙茫茫┊,島上沒有一條溪流♂↑∴,全縣9萬畝土地∟,幾乎全是「望天田」〇□。 時任雲霄縣向東渠引水工程領導小組組長的李文慶⊿↑⌒,如今已是93歲高齡π,回憶起往事記憶猶新⊙◇。「南方種水稻∴⊿,水是主要矛盾▽⊿⌒,發展雲霄農業☆⊙,必須大興水利⊿∟。」李文慶提出的這一從漳江上游築壩建渠、引水灌田的向東渠﹡,至今仍發揮着造福一方百姓的水利效益▽。《人民日報》1974年3月13日以「不盡江水滾滾來」為題↑?﹡,報導雲霄東山兩縣人民團結協作☆,共建向東渠的業績π♂△。 在參与向東渠建設的73歲老人謝鵬志自籌資金建成的向東渠博物館內□,謝鵬志告訴記者:「雲霄、東山兩縣人民▽□,用無窮的智慧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♂♀﹡,創造出許多人間奇迹▽▽∴。」比如以「獨木丁字架」代替腳手架▽♂,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平地矗立起來;比如首創的「雙鉸矩形夾合木拱架」「三鉸桁形木拱架」♂π♂,取代了舊式的「滿堂式」木拱架△♀△,節省了70%的木材和大量資金⌒□⌒。創造發明的石拱渡槽拱式木拱架技術於1978年榮獲「全國科學大會獎」「福建科技成果獎」▽☆。 「當年灑下千噸汗π⊙∵,今朝染綠萬頃田↑〇□。」49年過去了﹡∴♀,5萬多名幹部群眾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面逐漸淡去﹡,但云霄、東山兩縣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譜寫的這部壯麗史詩卻越來越絢麗多彩π△♀。 (趙樹宴 季春紅 文/圖)